崇文区2010年已经合并到了东城区,从北京的区划上消失了。

我家一直在崇文区,我在这里出生,成长。人总是习惯对熟悉的环境无视,也包括熟悉的人。如果崇文没有被合并,或许还没有这么强烈的想去重新了解她。

崇文区地图

“崇文区,曾是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区之一,坐落在天安门广场东南侧。东部与朝阳区搭界,南部与丰台区相交,西部与宣武区毗邻,北部与东城区接壤。平均海拔35米,面积16.46平方公里,辖前门、崇文门外、东花市、天坛、体育馆路、龙潭、永定门外7个街道,237个居委会,人口43万,是北京市最小的一个市辖区。2010年7月1日19时38分,崇文区正式撤销,与东城区合并;自此,崇文区便成为历史。”

这是来自百度百科的一段介绍。我从来没想过崇文会是最小的一个市辖区,这个介绍有点出乎我的意料。但仔细想想,我发现这是人成长过程中普遍的认知变化。从小到大,我们从认识爸爸妈妈,到认识同学老师,再到认识山南海北的朋友,年龄不断地增长,认识的人越来越多,去过的地方也越来越多,再回头去看我们成长的地方,所有熟悉的过往其实都发生在这个小小的范围内。

也许正是因为崇文小吧,似乎就没有我小时候没去过的地方。北起崇文门,一路向南到永定门外赵公口,东边龙潭湖、护城河、东便门,到西边前门、珠市口,哪儿哪儿都能勾起来一段曾经来。可真要让我说说这地方来龙去脉的,再讲出个子丑寅卯来,估计有点悬。说崇文小,也不算小了,打哪儿开始呢?就打崇文区这个名字开始吧。

崇文区得名于崇文门,崇文门应该算是崇文区的根了,原名文明门,俗称哈德门、海岱门。在今天崇文门外路东是哈德门饭店,路西就是崇文门饭店,崇文门饭店还是老样子,现在的哈德门已经是后来翻新重建的了。至于崇文门门楼,还是摘抄一些介绍吧。

1900年的崇文門

“1900年,崇文门箭楼在义和团之乱中被英军开炮击毁,1920年拆除。1950年拆除崇文门瓮城。1966年拆除崇文门城楼,发现该楼为明代所建的大木结构,木料为金丝楠木。”

崇文门在北京内城九个城门中绝对是特殊的存在,老北京话说“九门八点一口钟”,这一口钟说的就是崇文门。老以前每天关城门的时候,只有崇文门是通过敲钟来提醒出入城门的人。

崇文区也如崇文门一样,汇聚了最具特色的北京符号。最能代表北京的天坛在崇文区,在众多皇家园林中,唯一使用蓝色琉璃瓦的建筑;老舍先生笔下的龙须沟就在天坛北城墙之外,现在那片叫金鱼池;天坛北墙根下建起来的红桥市场,曾经是八九十年代最火爆的市场;“大宝天天见”的大宝厂子,就在一条叫幸福大街的路上;接着幸福大街的体育馆路,是高概率遇到世界冠军的一条街;现在在前门大街跑的有轨电车,是按曾经在全北京跑的52式有轨电车制造的,52式就是从法华寺街里的电车修造厂开出来的;除了这些,还有生活在崇文区的北京人,是一群说着浓重北京方言的人群,相比其他各区,南城崇文宣武的“北京腔”最北京。

52式有轨电车

前两年,我曾经一口气读了定宜庄老师的《北京口述历史》系列。那种口述的形式我特别喜欢,每每读到妙处,就感觉好像在对坐闲谈,受访者嬉笑怒骂的表情都浮现在眼前,直到现在还感觉意犹未尽。

我想,要么就用这种闲谈的方式来写我熟悉的崇文区吧,这样对文字也就不必要求太高了,书面还是口语,可以很随意。至于勾起来的往事,也以我为主吧,可能会支离破碎的,我也不管了,碎就碎着写,整的就整着写。之前写过的几篇,我这两天看了看,有点惨不忍睹,刚好从起头了,我就把水平定的再低点。

现在翻看以前我写的东西,都觉得以前的自己实在是有点好玩,总有些奇怪的想法。等这些往事回忆写完,估计在我老的时候,读起来也会是个乐趣。那会的我也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,可能还得重新认识一下。

好了,开始重新认识一下吧,接下来的事情都曾经发生在崇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