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有很多和磁器口类似的地名,比如花市、灯市口、菜市口、珠市口,这些地方搁老以前都是卖东西的市场,放现在说应该叫集散地。
磁器口,顾名思义,应该就是瓷器的集散地。可为嘛不是瓷器口呢?这个我还真查了一下。磁器口的位置在崇文门外,崇文门之前也叫哈德门,还有这个牌子的香烟,再老以前,还叫过文明门,多老以前呢?元朝。元朝那会,文明门是从东南方向进北京城的主要通道,来往人多就有人在城外摆摊儿做买卖了,其中卖大蒜的多,慢慢就叫了蒜市。再后来,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间,这地方都叫蒜市口街。再后来,这街上开了两家买瓷器的铺面,生意兴隆,带动了瓷器的买卖,陆陆续续又开了不少瓷器店,成了“瓷器一条街”,真的变成瓷器集散地了,到宣统年间就改名叫了瓷器口了。之后呢,又改成了磁器口。大概就这么个情况,网上查的,也不知真假,当故事听吧。
磁器口对我来说都不能以熟悉来形容了,我们家门牌写的就是磁器口大街。就是因为实在太熟悉了吧,从搬家离开磁器口之后,我不止一次特意回去看它,这里是我大部分童年、少年生活的主要背景。
磁器口大街是与崇文门外大街平行的一条街,南北走向。崇文门外大街和广渠门内大街是两条主路,它们交叉形成十字路口,磁器口大街的北口就在这个十字路口的西南角上,南口在天坛北墙外。现在的崇文门外大街和广渠门内大街都是双向六车道了,非常的宽敞,其实以前他们和磁器口大街差不多一样的宽度,可能稍微宽点,也有限。
磁器口大街里面以前就是开放型的市场,延着街两边,各种买卖铺户,饭馆,照相馆,从北口一直到南口,非常热闹。这其中有几个铺面,我印象非常深刻。
首先就是我们家门口的水果铺,它是个老铺面,白天下了板就是敞开式的水果铺,晚上歇业了就上上铺板,这操作就是传统中店铺的下板儿(开门营业)和上板儿(关门歇业)。他家除了经营时令鲜果,还有各种干果。我们家院门右边是他们家店铺,左边就是他们家仓库,里面堆着大麻袋。他家仓库是我们小孩最爱的地方,经常有一帮孩子悄悄的爬进仓库,在麻袋上摔跤。不记得麻袋里装的什么了,反正摔着不疼。夏天的时候,小孩中午都不爱睡觉,就在院门口玩。水果铺的果子也摆在店外面,水果糖分高,就爱招蜜蜂,尤其那些熟透的,更是经常被蜜蜂光顾。我们小孩就用纸叠成手指套,大拇哥和二拇哥戴上手指套,捏蜜蜂。我第一回让蜜蜂蛰就是在这捏蜜蜂失手了,那手指头肿的,不是一个爽字能描述清楚。后来他们怎么关了就不记得了,字号也没记着。小孩的世界里关注点不一样,麻袋比水果有吸引力。
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改革开放的春风不光吹到了廊房二条,还吹到了磁器口大街。那家应该算是我记忆里最火的饭馆。位置就在磁器口大街北口进来,一直走到自来水公司就到了,这个饭馆就在自来水公司对过儿,在我家北边一点,店面朝西,主营是锅贴儿。他们家好像是全家齐上阵在经营的饭馆,我那会特喜欢看他们家热热闹闹的样子,几个人围着馅料盆包着锅贴,速度特别快,包好的锅贴一盖帘一盖帘的往灶上送,煎锅贴的人把锅贴整整齐齐的码在一个大饼铛上。点餐的,招呼客人的,连带着客人,让本来不大的店面感觉有点挤。点好了的等着那边热气腾腾的锅贴出锅。煎锅贴的人拿一把长铲子,可以铲起来一排锅贴,要多少一铲铲好了装盘子就上桌了。
从我们家往南第一个路口是清华街,合作社在这个路口上。合作社主营米面粮油,那个用票的年代,这个店也是常去的。买米面都是自己带粮食口袋的,柜台上有个像漏斗一样的地方,粮袋套在下面的口上,售货员把称好的粮食从上面倒进去,就直接进粮袋了。我就对这个印象很深,其他东西我也跟着家大人去买过,但印象不深。要说我买的最多的,还是合作社对面那家早点铺的糖油饼。早点铺天天早上排大队,好多都是带着锅来买回家吃的。这家早点铺除了卖早点,每年还自己生产元宵。有一台特别大的机器摇元宵,对小孩来说,那个机器是真的大,现在赶时令去磁器口锦芳还能看到摇元宵。
再往南去,在几乎是磁器口大街中间的位置,有一家理发店,我小时候理发去过几次。这家理发店好像是这条街上唯一一家,店里是那种老式的椅子,就是老理发馆那种很专业的椅子。方砖厂胡同里也有个理发店,我之前从那路过时看到店里还用的还是那种椅子。小孩子么,是比较讨厌理发的,所以对理发馆的记忆就不如它对面的照相馆印象深。我小时候跟照相馆拍的照片几乎在这家拍的,理发馆在路西,照相馆在路东,照相馆的门脸比理发馆稍微小一点。头两年我去,照相馆还在。
等走到了东晓市街口,相比磁器口北半拉的热闹,这边只能说得加个更字。北边受限于街道宽度,没有特别大的馆子。东晓市这边街宽了不少,确实开过几个大规模的馆子,但我也不记得他们的字号了,唯独有一件事,我现在记忆还非常深刻。东晓市街口对面有一家清真馆子,那回我跟小伙伴去吃早点,我去清真馆子吃,而他想吃肉包子,就在旁边大教馆子买了包子,吃着跟我去了清真馆子。我俩刚进去,还没等我买吃的呢,就让伙计就请出来了。那会还是小孩,人家还是挺客气的,打那就明白了,别外带进清真馆子。买文具书本也是在东晓市这边,就在东晓市街口上,是不是新华书店还真不记得了,但我记得是这边卖玩具的多一些,文具店外面的摊位几乎都是卖玩具的。
到了磁器口大街南口,到了这条街上最有名的店铺了,元隆绸缎庄,现在还在,变大楼了。这个店我没进去了,就是名字记得最清楚。因为总有一辆接一辆的大巴士拉着游客到他家的停车场。
没进去过的店铺还记得名字,那些去过的地方却都忘了叫什么。当小孩子,关注的是好玩,热闹,好吃,讨厌,喜欢,嘬瘪子…成长的过程就是重复这些感受吧,慢慢的关注点变了,人也就长大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