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华寺街在磁器口大街里面,东西走向,东起磁器口大街,西至水道子胡同。这条街不是笔直的,大概在中间的位置就折向西北方向了。清华寺街是挺老的称呼了,它现在叫清华街。以寺庙的名字作为街名胡同名,也是北京胡同命名的一个特点,比如最著名的隆福寺,还有离磁器口很近的法华寺,同在崇文区的夕照寺等等,举不胜举。

我童年的一多半时间都是在清华寺街度过的,但却没见过清华寺(1950年北京地图中标识为清化寺),甚至清华寺在什么位置都不知道。整条街里我最熟悉的地方是清华街小学。

清华街胡同口 北京

清华街小学就在这条街靠西那一边,路南侧,学校大门朝北。学校有一栋四层楼,进校门左边有个花坛,花坛后面是自行车棚,右边是传达室,楼后还有一个小操场,这就是清华街小学了。我的小学时光就在这里度过的。

现在我依稀记得入学登记那天,是一个晴朗的早晨,校门口飘扬着红旗,进校门坐着一排老师。有老师看户口本是不是符合入学条件,还有老师问一些问题,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啊,家住哪啊?之类的简单问题。好像主要是看看孩子是不是正常。然后,我就这样变成了小学生。

进学校后径直走,过了传达室,右手边是一溜宣传栏,楼门在左手边。一年级时,我就在一进楼的那间教室。老师弹着一架脚踏的风琴教我们唱歌,在节日里还会发美味的零食。我的入队仪式是一场篝火晚会,那天晚上高年级的同学给我戴上了红领巾。可第二天我怎么也系不出头天的样子,最后还是院里南屋的奶奶有办法,怹在院门口拦了一个红领巾帮我系的。

二年级我参加了校田径队,此后大部分记忆都在操场里。不进楼继续直走就是操场了。清晨在操场做热身运动和基础训练,无冬历夏,田径队总是最早出现在操场上。做课间操面朝南,迎着阳光,升旗仪式背对太阳,面对着教学楼,这两件事基本就是操场的日常。操场南边是个水泥的舞台,舞台东边就是体育组办公室。

我在舞台上说过相声,中间好大一段贯口忘了词,直接傻在台上,一操场的同学看着我戳在那里。不记得后来怎么糊弄完的,反正最后没皮没脸的就下台了。还是在舞台那,冬天打雪仗,还打哭过我们班一个女同学。我捏的雪球那叫一个大呀,直接扔到了人家脸上,小姑娘哇就哭了,还好没追着打我。小学阶段的男孩子简直没法说,没轻没重,瞎打胡闹,完全不懂怜香惜玉。

操场西边有攀爬架和其他不可移动的设备。说是西边,准确点说应该是靠西一侧,小操场不是方形的,缺一角。西墙外面就是住家,其实就是沿着住家的房子砌的西墙。从楼门那走进操场,一直到舞台边上,有好多设备,舞台旁边是攀爬架,好像还有双杆、单杠、转椅。男孩子还是喜欢攀爬架,可以看到全操场,还有西墙外面人家房顶上乱七八糟的砖头瓦片,几棵高过房子的树,偶尔经过的猫,这些就是男孩子的快乐。就是课间总爬到顶,打上课铃就有点着急了,爬上去快乐,下来可没那么快了。

田径队每天在操场做完准备活动就出校门去长跑了。沿着清华街奔磁器口,上崇文门外大街奔天坛,从天坛墙根拐弯奔金鱼池,再转回来到学校,这一跑我就跑到了好几年。中间还去天体练了半年的体操,这个回头说到天体的时候再聊。到五年级时我在四楼靠东的那间教室,六年级时在靠西的那间教室,老师办公室在楼道中间,教室对面。写到这,我才突然意识到,记忆中这栋楼里所有的教室好像都在朝阳的一面,而老师办公室却在阴面,这应该是特别设计过的。快四十年过去了,我居然对清华街小学有了新的认识。但是,最近一次去清华街时,这所学校已经改派出所了。

清华街街景 北京
清华街小学已经改为派出所

不光学校变了,整条胡同都变了,变窄了,拥挤了,也可能只是感觉上变了,因为人变大了啊。

从清华街东口进去,走不远有一块很宽敞,那有个二层小楼,对面大院门比旁边的房子凹进去一块,所以路显得宽。夏天,穿白围裙的老奶奶就推着她的冰棍车在那个地方。白围裙特别白,白帽子也特别白,盖冰棍的被子也特别白,冰棍车也特别白,大红的字写着冰棍。小豆五分,奶油一毛,那会的冰棍成了我们这一代孩子印象最深的美食。成年后,我好多次在不同的地方都看到过那个白色的冰棍车,甚至还梦到过,都感觉格外的亲切。

冰棍车 北京老照片

走到清华街中间有个岔口,是奔东晓市和八道弯去的,我有个同学家住在岔口进去第一个院。清华街从这个岔口慢慢转向西北方向。快到岔口的位置有颗大树,特别粗。忘了是树旁边那个院,还是隔一个院了,是个两进的院子。我另一个同学家住那院,所以我进去过。夏天时,那棵树树荫茂密,树下特别的凉快,男孩子挖土坑弹弹球,女孩子跳皮筋,都在那个树荫下。到了秋天,老根儿丰收的季节,那棵大树可是没少产常胜的大老根儿,我也没少往臭球鞋里塞。

沿着清华街继续往西走,过了岔口左手边第一个院,院门口有个不高的台阶。我对这个院子印象特别深,虽然我没进去过,也没同学住这个院,甚至可能都没爬过他家的台阶,但也不知道为什么,就是印象很深。深到有一年我在电视剧里看到一个场景,一眼就认出来是在那个院门口拍的。剧中人刚好从岔口转出来,就碰到他要找的人在院门口。到现在我都忘了那个电视剧叫什么,但这个镜头却始终记得。跟这个院的印像一样,深深的刻在我的记忆里。

清华街里还有一段神奇的胡同,就在继续往西走的路北边。我始终不知道那个胡同叫什么,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特意查了一下老地图。1950年的地图上,那条胡同叫圈子椅,现在地图上已经不存在了。这个名字就是胡同的样子,它两个胡同口都在清华街上,就像圈椅的靠背儿一样。圈子椅胡同靠东边的口挺窄的,靠西的胡同口就比较宽敞。西口那会是个月亮门,门里也有一棵大树。这地方离我们学校近,也就成了早上等着开校门,但又怕值周生记早到校的藏身据点之一。放学后,又是扇洋画的娱乐中心。这条胡同里面我去的少,大部分都是在胡同口上玩。你想啊,进去走一圈还会回到清华街,不光没抄近道,还多走一圈,如果不是真闲的没事,应该是不会进去的。倒是有那么几回,我应该是真闲得慌来的。从西口往后走很清静,或者说有点僻静,几乎是没遇到过有人在胡同里坐着,也没有几个院子,整体上胡同里不是太宽敞,越往东走越窄。

过了圈子椅西口,路南又是一个岔口,就挨着我们学校外墙。全校冬季长跑就从这条胡同跑进去,现在这条胡同叫东晓市二巷。以前,正对胡同口,北面是一个大院,这个院门口有着特别高的台阶,里面也挺深的。这里也有我同学住家,那会我还老去他家玩。他是离我们学校第二近的同学,第一近的同学家就住操场西墙外,但他要绕到学校正门才能进到学校里面。

过了学校以后没多远就是水道子胡同了,我对西边没有东边那么熟。不过水道子我已经排在《崇文往事》的大纲里了,这个回头也另开张单聊。

清华街其实不算短,而且就我小时候来说,也算是一条宽敞的街道,毕竟这名字可是一条街啊。我刚在地图上用街景又走了一遍,比起我记忆里的样子,不能说面目全非吧,但确实变化很大。还好有一些地方是可以认出来。比如进东口不远的二层小楼和它对面的院门,都还是那个样子;比如第一个岔口旁的大树,虽然我有点不太确定是不是这棵树吧,它比我记忆里的那棵树多些了受挫折的树皮;再比如过了岔口的那个院是清华街26号,但门口的台阶貌似没有记忆里高;还比如依稀可辨圈子椅胡同的西口,没有了月亮门,但门里面那棵树好像没变样。再往前走就完全变了,离学校第二近的同学,他家住的那整个院子都不在了。从这里开始往西,清华街右侧以前的房子都已经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的是两广路建筑的后身。

就像清华寺就只留下清华两字在街名中一样,这文章中描述的有些地方已经,或者终会随着时间消失。我从记忆中把他们曾经的样子一点点挖掘出来,呈现在这些文字中,他们便一字一句的恢复成了那时的样子。我也像走过了时光隧道,又回到大树下,满眼的,只有一地的老根儿。